第133章 拴马桩
这句话熊赳赳听得真真切切。他本就已感受到温度在持续升高,却压根儿没料到这些金箔门板竟会融化。他赶忙伸手去摸面前的门扇,可瞬间就被烫得缩了回来。这些金箔虽说比平常所见的要厚许多,但终究不如实心物件那般可靠。照这情形,时间一长,恐怕真会像晴奈说的那样融化掉。可如今这门板外壳已烫得无法触碰,他满心懊悔,早知道就不听哈罗德的,把那块到手的雕花板又补了回去。这下可好,一块都没落下,他肠子都悔青了。
而就在此时,哈罗德下达了撤退的命令。俗话说 “君子不立于危墙之下”,这几扇门如今已摇摇欲坠,绝非久留之地。听到撤退指令,熊赳赳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,团团转个不停。他还想着伸手去抠花板,可手刚一碰到就被烫得生疼,真是欲罢不能,心里那叫一个纠结。
熊赳赳还是最后一个撤离的。“舍不得那块雕花板,是吧?” 齐立昂见他磨磨蹭蹭,要不是直接拽着他,他还真打算赖在那儿不走了。
考察队很快撤回了之前躲藏的拴马桩旁。这个地方处于高台之下,虽说依旧热浪滚滚,但远离了大殿那面残存的门楼,相对安全了不少。
队员们在此处暂时歇脚,眼下没有急需处理的事情,只能静静等待那强烈的光芒再次熄灭。因为只有那样,考察队才能进入金殿一探究竟。
熊赳赳仍一次次探出头,眼巴巴地望着那金色的门楼,嘴里一个劲儿地祈祷,千万别被烤化了。齐立昂瞧他这副模样,拍了拍他的肩膀说:“你就别在这儿瞎操心了。先不说它一千年来都没被烤化,就说从小太阳回到这金殿,这种发光发热的情况已经出现几十次了,它不还是好好地挺立在那儿吗?” 熊赳赳听了,心里宽慰不少,这才安心坐下来休息。
不过,熊赳赳本就不是个能闲得住的人,刚从对金殿的担忧中缓过神,又对眼前的拴马桩产生了浓厚兴趣。他上上下下仔细打量起来。
拴马桩是中国古代常见的物件,在擅长骑马的北方游牧民族地区更是随处可见。由于生活习俗和民族文化的差异,游牧民族的拴马桩虽数量众多,但更注重实用性,相对弱化了装饰性和象征性。所以,游牧民族的围栏、树桩,甚至帐篷前的地钉,都能充当拴马的功能。而在汉人聚居地,因为马匹相对珍贵,大多集中在官府和达官贵人手中,拴马桩便成了门前一道独特的风景。腾飞的鹰、瞪眼的罗汉、望天的猴等形象,都能被雕刻成拴马桩,且个个雕刻精美,彰显着拥有者显赫的地位与气度。
而此处的拴马桩,却与上述情况截然不同。要不是之前柱子上拴着马缰绳,队员们压根儿不会把它们认作拴马桩。这些拴马桩外形极为奇特,通体雕成人形,雕刻风格粗犷,且各个桩子的石质材质差异很大。有的呈黑色,有的是青色,有的为白色,看起来不像是就地取材,利用洞壁岩石雕刻而成,倒像是从别处搬来,插在此处的。
从造型上看,虽说都是人形,但受材质和雕刻者艺术水准的影响,高矮胖瘦各不相同。不过,从风格上基本可以判断,它们属于同一时期的作品。人的身体被简单概括为几个块面,分不清上身和下身,也看不出穿着何种服饰,而头部雕刻相对精细一些。圆圆的脸庞上没有明显的面部结构,两只眼睛和嘴被凿成深深的黑洞,一只扁平的鼻子镶嵌在正中间,除此之外,再无其他装饰,整体给人一种古朴庄重之感,颇具远古遗风。